因生于春日,我独偏爱“风和百花香”的季节,每到春来,便格外期盼这“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烂漫。初见韩经太老师,亦是在2022年一个春和日暖的灿烂午后。校园柳杨新绿,芳菲初绽,我也怀揣着崇敬向往与欣喜兴奋前赴老师平日办公的楼宇。老师的办公室门口设古雅屏风一围,简淡别致,于是轻叩木门,时闻屏风背侧而传“请进”。因专注于伏案研阅,老师初见我时神态略带恍然,随即神情超迈,态度恢廓,与我畅谈起来,毫无身为名师的卓然之傲与间疏生分之隔,令我心生温暖与感动。《世说新语》中有晋人美学的人物品藻,以“濯濯如春日柳”“岩岩如孤松之独立”等形容人格之美,韩老师为当代中国古典诗学名师,谈吐间自有“萧萧肃肃,爽朗清举”之姿,独具晋宋间人的潇洒胸襟与玄澹绝俗的幽远气质,使我既沐于春风而又分外景仰。
君子比德于玉,韩老师始终秉持“君子人格”与“仁者襟怀”的道德理想。老师的办公室明亮澄朗,老师的为人坦荡磊落。古典诗学课堂上,谈论到对人格美的形容,老师说最爱“光风霁月”四字,原出自黄庭坚《濂溪诗序》“春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今以多用研究宋型文化之诗意形态。老师启发我们思考辨析“清风朗月”与“光风霁月”的人文内蕴之异,我以为后者相较于前者的脱俗高致多了分雅俗共赏的清明净彻与兼容博远,前者因少雨露霜雪之磨砺洗礼,亦难透察阴雨晦明转晴之趣。老师的阐释充满哲学意味:由阴雨晦暗造就的光风霁月,蕴含了光明与黑暗的矛盾——光明战胜黑暗、清平代替昏昧,不仅弥足珍贵,更喻含人品洒落之高远境界与社会升平祥和气象的深长意味。这使我明白,老师“君子人格”与“仁者襟怀”的道德持守,从不是“小我”的盘桓局促,而是传承弘扬中华文明精神精髓的“大我”人文关怀。近代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所言的“晋人以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体会自然,乃能表里澄澈,一片空明,建立最高的晶莹的美的意境”,我以为也是老师为学、为人所追求的诗意境界,即不畏风雨、胸怀博远、鲜亮清明而心澄坦荡。
致力于中国诗学与中华文化之核心精神阐释,韩老师兼顾诗学理论和诗歌艺术两端的学术诉求、理论与实践高度统一的育人理念。老师通过自己对经典诗词情思韵味的熟参妙悟和精奥独到的感悟,引导学生们收获自我发现的欣喜。老师诗学灵性的课堂上,我们在经典文本的阅读鉴赏中收获由诗性美感世界带来的持续不断的审美体验。《老子》第十章有曰“涤除玄鉴,能无疵乎”,这是一种圣人“澄怀味象”的幸福。从诗三百篇之“关关雎鸠”到汉魏“肇自血气”“篇体光华”的“清峻”风骨,从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北宋周邦彦“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夕阳红欲暮”,诗意的美感世界,如司空图《诗品》“空潭写真,古镜照神”的意境幽窈,隽永无限。课堂结束,心中顿觉朗澄。我们走出小我,如山川影映在光明净体之中,我们穿越古今中西,与高尚智慧的灵魂对话,探询自然宇宙哲学的同时,更去向自己所未知的更广阔的世界。韩老师为学始终站在时代之高点前沿,提倡国学要有民学意识,要有“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独立思想与自由精神,提出人文学者须有“中国创造”的高远心志,要做不愧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学术课题。因老师的课堂与时俱进而又中西古今兼容,我们再不会陷于对陈旧枯燥与简单重复课题的困扰中,而是永远能够汲取当下最新鲜、最炙热的知识养分。对待不同国度的文化,老师持“大同于和”观,“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当今时代,人类面对新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环境,在当今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的人学新课题下,更要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交流互鉴而非对立互峙,才能因双赢而生发出多赢局面。
真理是真的本质。曾记与老师沿着操场旁林荫小路前行,吾师教诲:“我希望你们能够讲真话,做诚实的人”,老师珠玉在侧,学生自觉形秽。学生深知,学术容不得半点虚假,立身亦是如此。每当思路壅滞,愁思当能告以老师,老师尊重学生个性,总是迅速给予关键性的开导,使我辈意得舒怀,吐纳文艺。
韩老师始终以身践行人格感化的道德教育。2023年冬季新冠疫情肆虐时,老师因偶患带状疱疹未愈而继染新型冠状病毒,病症严重之时咳嗽数声不断,如同吞咽刀片,却终不离三尺讲台。时下课铃声已响,老师坚持耐心地为学生们作完最后一诗学解答,方告知已染新冠实情,还请学生们谅解课间阵咳之扰。老师已至古稀,本应居家静养却坚守育人情怀,实为师者典范、当代学术之脊梁!事实上,学校从重教学的语言培训学校,发展为如今教学和科研并重的多科性的大学,轨迹上深深铭刻着老师参与其中的学校决策团队和学科带头人团队的功劳。
此外,老师对学生的关怀已推及家庭。在学习上我们得到老师慈父般的教诲,在生活上我们又同时得到师母的加倍关怀。每次聚餐之时,老师和师母总会与我们分享人生经验、学校的历史故事、家庭生活中的趣事。老师师母心系学子,犹记起聚餐后,我送师母至西门,一路上师母与我倾谈驻足许久,学校食堂到西门的路程并不长,行至宿舍楼所在处,师母又为我停驻解惑。师母鼓励我们行万里路,坚持对真理的追求与热爱,使困顿的我明晰了人生之选择、对学术之求索的意义所在。
我们爱美,爱人格美,更爱自然美。学校的“来园”乃是由老师所命名,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每行至来园便总能收获王羲之《兰亭集序》中“茂林修竹、流觞曲水”的修禊之乐。曾点说的“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也曾得到孔子“吾与点也”之认同。诗意的栖居无法离开自然而存在。老师说:“今天的时代,是一个高度关注中华传统文化核心精神之阐发弘扬的时代,但同时也是一个过度的市场化开发和迎合应试教育的文化传播谋略不谋而合的时代。身处此时,在顺物自然的从容不迫中,保持几分对诗意美感的人文性灵的纯爱,更保持几分对悠远深沉的中华诗词抒写主题的敬重”。文学是人学,人学也是人的人格构建与人文关怀的问题。只有在人性自然与人格理想、自然万物与人类社会交融一体的阐释视野里阐发“人的本质”,才能完成符合人类核心价值的“人格”建构问题。“天人合一”——自然处于人类终极关怀的最高维度,而诗性,让人性回归自然和本真,让人性自然和人格理想融合,让人类社会与自然万物融合。在我看来,老师在真正意义上复活了中国古典诗学。
海德格尔在《诗意的栖居》中说“诗是真正让我们安居的东西”,相较于“知识的接收”,韩老师说:“获得诗意的感悟是最重要的”。老师认为一般化的知识性注释,既是必不可少的钥匙,却也是封锁性灵的铁锁,对诗性的文学艺术世界的感知和解读,需要具备个性化美感灵敏度的独到智慧。在当今的时代对古典诗学保持一份敬重与纯爱,不仅在于求学,更在于人格之涵养、哲理探询、人之为人的生命体验。
诗,是人类光明的指引。宗炳画所游山水悬于室中,对之云“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我想以此作为老师育人成效之喻托,老师行处如轩轩朝霞,而春风化雨处,令万流景仰。
最后,祝愿我最爱的韩经太老师永远高蹈超越、玄澹入怀!